中医认为:血的生成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为主要物质基础,在脾胃、心肺、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。《灵枢·邪客篇第七十一》曰:'五谷入于胃也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气分为三隧……营气者,泌其津液,注之于脉,化以为血。'可见,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。饮食物经过脾胃的腐熟和运化功能,转化为水谷精微,水谷精微则进一步化生为人体所需的水谷精气和津液,其中水谷精气中精纯柔和的部分即是营气。营气和津液则是生成血液的主要成分。正如《读医随笔·气能生血血能藏气》所说:“夫生血之气,荣气也。”《灵枢·痈疽》中亦说:”中焦出气如露,上注溪谷,而渗孙脉,津液和调,变化而赤是为血'。正由于血液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所组成,'夫血者,水谷之精微,得命门真火蒸化,以生长肌肉、皮毛者也。'另外,肾中所藏之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。所以,精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,精可以化血,血也可以生精。中医认为:血液的生成涉及脾胃、肝肾、心肺等多个脏腑,而以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。脾胃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成分,而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,故也将脾胃称为'气血生化之源'。因此,脾胃的运化功能是否强健以及饮食营养的优劣,皆可直接影响血液的化生。若脾胃功能健运,水谷精微化源充足,则血液生化有源而充盈;若脾胃虚弱或饮食营养长期摄入不良,均可导致血液化生乏源,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。肝肾肾与血液生成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肾藏精,精生髓,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;二是肾精所化生的元气,对全身各脏腑功能均有激发和推动作用,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。故肾精充足,元气旺盛,则血液的生成充足;若肾精亏虚,元气不足,往往会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。肝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作用,一是肝的疏泄能有助于脾胃的运化,对水谷精微的化生有重要作用;二是由于肾精与肝血之间有着相互滋生、转化的同源关系,故肝也参与了肾精化血的过程,'气不耗,归精于肾而为精;精不泄,归精于肝而化血'。'肝,以生血气'。肝肾之间有着生理和病理的密切相关,所谓'乙癸同源'体现的主要就是肾精与肝血之间的密切联系。
1、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:《黄帝内经》中的脏象学说强调了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功能协作。肝藏血,肾藏精,这两者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。肝血依赖于肾精的滋养,反之,肾精的产生也需要肝血的参与。这种精血相互滋生的关系体现了乙癸同源的概念。2、病理关系的体现:在病理情况下,肝肾同源的理论同样适用。如肾病及肝,表现为精不化血(肾精不足导致肝血生成受阻),或者水不涵木(肾水上济不足导致肝木失养)。这些症状表明,肝肾功能的异常会相互影响,治疗时需要同时考虑两者的平衡。3、五行的概念:在五行理论中,肝属木,肾属水,木能生火,水能克火。这种五行相生的关系也被用来解释乙癸同源的概念。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肾精的化生,而肾精的充足又能促进肝血的生成,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和谐关系。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,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,由脾上输于心肺,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,贯注于心脉,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血液。《侣山堂类辨·辨血》曰:'血乃中焦之汁,流溢于中以为精,奉心化赤而为血'。说明心也参与血液的生成。中焦'此所受气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于肺脉,乃化而为血'。指出了心肺在化生血液中的作用,一是营气、津液等化生血液的物质,凝聚于心肺而生新血;二是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,通过肺的司呼吸功能,吸清呼浊,而参与血液的生成。
综上所述: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和肾之精髓,还与肺吸入的清气有关;与血液生成相关的内脏是脾、胃、心、肺、肝、肾等。由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,而先天之肾精也要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,所以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,在血液生成的过程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。西医认为:每个人体内的血液,都是自己体内产生的,不是由母体血液流入胎儿血管先天带来的。胎儿早期发育时,在其胚胎体内部,就逐步产生了自己的造血中心。当胚胎发育到第三周时,卵黄囊壁上的血岛就是第一个造血的中心,这个中心的造血期到第九周为止。胚胎发育到第六周时,肝脏开始造血,9-24周的胎儿,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场所。肝脏造血以红细胞为主,同时也少量生成粒细胞和巨核细胞,但不生成淋巴细胞。在这期间,脾、肾、胸腺和淋巴结等处也参与造血。脾脏产生于胚胎第三个月,开始以生成红细胞为优势,以后也生成一定数量的粒细胞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。胸腺为人体周围淋巴组织提供前T细胞,这就是为身体生成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的来源。淋巴结参与早期生成红细胞,但到胚胎发育进入第四个月后,就成为终身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。当胚胎发育进入第四个月以后,骨髓开始造血,到第五个月以后,肝、脾造血功能逐步减退,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,成为红细胞、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生成器官,同时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。胎儿出生以后,肝脏造血功能很快停止,但脾脏仍是终身造淋巴细胞的器官,而骨髓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器官。在正常情况下它不仅生成红细胞、粒细胞和血小板,同时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。骨髓每秒钟可造出1700万个血细胞。人体血液中所有不同的血细胞,都是来自于肝脏、骨髓和胸腺里的始祖细胞-多能干细胞及由此移行的定向干细胞。这就是人体血液产生的基本道理。通过以上剖析,我们看到对于血液的形成,中医有中医的解析,西医有西医的阐述,无所谓对错,无关乎相恶相杀!中西医是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。西医理论的基础是解剖学,而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观。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研究的是人体微观,局限于人体本身;后者研究的是人体的宏观,即在研究人体自身的同时又跳出了人体自身之外。正是因为中西医理论千秋各万,所以厚此薄彼是狭隘的,妄自菲薄也完全没有必要。在自然科学中,宏观与微观永远是两个理论的尖端,它们既不平行也很少交叉,但却并不对立。比如生物学与航空航天学,再比如西医学与中医学... ...